食魚教育內涵
食魚教育內涵及融入108課綱學習領域初探
本計畫參照食農教育三面六項之內涵,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發展之「永續發展教育觀點的食農素養架構」所指引的「食農系統」、「食農文化」、「食農產業」、「食農體驗」4 個面向與內涵,並參酌國內永續食魚教育相關研究,發展而成「食魚教育面向與內涵」,供參與徵案教師掌握食魚教育之教學面向。
相關研究包含邵廣昭(2010)編製的「臺灣海鮮指南」所提出的「資源、漁法、產地、食材」4 個向度;許芳萍(2019)援引慢食運動提倡的「公平」原則,形成永續食魚概念的「資源、產地、漁法、食材、公平」5 個向度,及所設計針對大學生的永續食魚概念診斷工具。另有湧升海洋與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徐承堉(2019)從消費意識與資源管理的面向,提出食魚教育的 7 項主要目標,包含認識與關心環境、養成消費在地魚產品的習慣、支持在地漁業、維護消費者健康、保障消費者權益、促進有效漁業管理及永續利用海洋資源。

本表所羅列之食魚教育五大面向及學習內涵,與融入108課綱學習領域之建議,提供教師思考與研發食魚教育教案參考,惟食魚教育學習內涵與主題不僅止於本表所列,教師可從任教之學習領域或切身關懷發展主題,進行教案研發與設計。
面向 | 學習內涵 | 可融入十二年國教學習領域及議題 |
漁業與生態 | • 常見的海洋生物與水產品及其生物特性 • 生態系中能量的流動與轉換(食物鏈) • 水產資源與生物多樣性 • 動物體的構造與功能 | 自然科學領域 |
漁業與生產 | • 國內的漁業型態與地域分佈(如:養殖漁業、沿近海漁業、遠洋漁業) • 產業特性、商業模式與轉型 • 產業型態對環境的影響 • 漁業就業人口及勞動權益 • 漁業廢棄物的研發再生 • 在地職人與團體的漁業經驗與知識 • 漁村活化與地方創生 | 社會領域 數學領域 海洋教育議題 環境教育議題 科技教育議題 生涯規劃教育議題 |
漁業與生活 | • 漁業發展歷史與漁村文化,如:具特色的漁撈技術、漁具漁法、漁村之宗教與習俗等。 • 新興漁業節慶,如:黑鮪魚觀光季、虱目魚文化節、飛魚季等 • 食魚教育活動,如:魚市場、漁港、漁產抓補、處理與料理體驗等 | 社會領域 藝術領域 語文領域 綜合活動領域 海洋教育議題 環境教育議題 戶外教育議題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 閱讀素養教育議題 |
營養與健康風險 | • 水產品的營養價值 • 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,如:抗發炎飲食 • 水產品選擇與健康風險,如:生物放大、海鮮詐欺 | 健康與體育領域 自然科學領域 環境教育議題 |
永續漁業 | • 漁業永續發展與資源利用的議題,如:漁電共生、離岸風車的思辨 • 漁產量興衰因素,如:過漁及誤捕、棲地破壞、污染、外來入侵種、氣候變遷等 • 支持「責任漁業」,如:友善漁業產品標章或產銷履歷、漁業改善計畫(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,FIP) • 慢魚運動(臺灣海鮮選擇指南、旬魚) | 綜合活動領域 科技教育議題 環境教育議題 海洋教育議題 能源教育議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