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名:Chanos chanos
俗稱:國姓魚、安平魚、海草魚、遮目魚
物種描述:虱目魚是養殖歷史最悠久的魚種,相傳鄭成功抵達臺灣時,居民熱烈歡迎,並獻贈此魚。當時,鄭成功詢間居民,此魚是「甚麼魚」,而後訛音為「虱目魚」。由於虱目魚營養價值極高,雖然刺多但口味極佳,因此,常被加工製作成魚丸、魚漿等食品。高雄彌陀是虱目魚最大的養殖產地, 每年 10 ~ 11 月,彌陀會辦理盛大的虱目魚文化節。
學名:Epinephelus lanceolatus
俗稱:石斑、過魚、紅斑、青斑、紅花
物種描述:石斑魚身上布滿許多細小斑點,常棲息於岩縫中,捕食小型的魚、蝦、蟹; 由於石斑魚富有豐富的膠原蛋白,且肉質細嫩、美味,深受養殖業者喜好。目前臺灣石斑魚最大的養殖區在高雄永安,因此,永安又有「石斑魚故鄉」之稱,每年 10 ~ 11 月永安會辦理盛大的石斑魚節。
學名:Oreochromis sp.
俗稱:吳郭魚、福壽魚、南洋鯽
物種描述:吳郭魚外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,原產於非洲南部,因繁殖力強,抗病力高,能生長在高鹽度、低溶氧的環境,在 1946 年由吳振輝和郭啟彰引進養殖,而被稱為吳郭魚;在 2003 年品種改良後,成為現今沒有臭土味、肉質肥美、好飼養、生長快速的魚種,也是臺灣養殖產量最多的魚種。
學名:Lateolabrax japoncus
俗稱:日本真鱸、七星鱸、青鱸、花鱸
物種描述:古籍記載,鱸魚具有強健脾胃、補肝腎的功效,因此,一直被視為具有滋補、養生的功效,且肉質細嫩,富含 DHA、維生素 A、 B 群及 D 等營養,在民閒常以鱸魚作為傷口癒合及促進產婦乳汁分泌的最佳食材,目前臺灣最大的產地在嘉義縣東石鄉。
學名:Scomber australasicus
俗稱:花飛、青飛、黑眼目
物種描述: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紐西蘭、澳洲、菲律賓、中國、日本及夏威夷等海域;東太平洋墨西哥附近,以及北印度洋和紅海。臺灣各地均有產,體側於側線上具有螺紋,「花腹鯖」於側線下佈滿小黑點與短紋,而「白腹鯖」的腹部則皆呈銀白;喜好群游,具趨光性,一般以圍網、流刺網、定置網捕獲,富含 EPA 和 DHA,營養價值高,但因容易腐敗,因此時常被製成罐頭食品。目前臺灣最主要的產地在宜蘭南方澳漁港,有「鯖魚故鄉」之稱。
學名:Trichiurus lepturus
俗稱:白魚、裙帶、油帶、天竺帶魚、黃稜油帶(澎湖)
物種描述:一般棲息於開放性之大洋水域,水深在 60 ~ 100 公尺間。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熱帶海域,產量甚大,是極重要的經濟漁獲,全世界年產量超過 500,000 公噸。主要漁法為底拖網、巾著網及定置網等。盛漁期在春夏間,也是北部沿岸季節性重要之海釣魚種。肉質佳,體型大者常分段出售,油炸或醃食。
學名:Coryphaena hippurus
俗稱:鱰魚、萬魚、飛烏虎、鬼頭刀(臺東)、扁頭刀(澎湖)、九萬仔(澎湖)
物種描述:廣泛分布於各大海洋之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。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產,但以東部海域較多。為大洋性洄游魚類,常可發現成群於開放水域,一般棲息於海洋表層,為經濟性食用魚,產量大。高雄至東部海域之漁訊期為 3 ~ 8 月,盛漁期為 5 月左右;北部為 10 月下旬至翌年 2 月中旬。常製成鹽漬魚、魚丸、魚排等製品販售。
學名:Istiophorus platypterus
俗稱:破雨傘、雨笠仔、芭蕉旗魚、破鐘、雨傘魚
物種描述: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之熱帶、亞熱帶海域,甚至可從紅海進入地中海。為大洋性中上層洄游性魚類,一般發現在躍溫層之上的水域,常成群出現於島嶼周遭的水域,泳速快。臺灣各地均有產,尤以東部及南部產量最多,為重要之經濟性魚種。一般漁法包括表層的延繩釣、定置網、拖網或使用標槍法(即鏢旗魚)。味美之食用魚,新鮮魚體可作生魚片,亦可煎食或煮湯,加工成罐頭或零嘴、魚鬆等皆宜。
學名:Portunus sanguinolentus
俗稱:三點仔、外海市仔、三目公仔
物種描述:分布於印度洋、西太平洋沿近海 20 ~ 60 公尺的沙或沙泥底。頭胸甲呈梭形,寬約為長的 2 至 2.5 倍,後半部具有 3 個紅褐色醒目大斑點,市場上俗稱「三點仔」。步腳末兩節為藍色或紫色,邊緣為紅色。肉食性,為大型兇猛甲殼類,主要以魚類、多毛類和其他甲殼類為食物。一般漁法為籠具、刺網、拖網。抱卵雌蟹終年均有發現,出生半年就可達性成熟,主要生殖高峰期約在每年 2 月和 6 ~ 7 月間,壽命僅約 1 年。
學名:Meretrix lusoria
俗稱:蚶仔、麗文蛤、粉蟯
物種描述:分布於日本、韓國、中國大陸西南及臺灣沿海,臺灣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,目前野生族群少,大部分為養殖。外型呈三角形,表面平滑,平時會潛入淺海沙質海底,伸出乳白色水管吸取浮游藻類為食,由於味道鮮美,一直以來都是臺灣主要養殖貝類,產區以彰化、雲林為主。
學名:Crassostrea angulata
俗稱:蚵仔
物種描述:牡蠣生活在潮間帶或是河流出海口,外殼呈現深灰褐色不規則形狀,殼型常受到環境地形影響變異很大,左殼較大,殼的表面有突起鱗片,用左殼固著在硬底質上,養殖方式有平掛式垂下式、插枝式、石條式等,臺灣養殖的種類皆為葡萄牙牡蠣,富含硒、鋅、鐵等微量元素、維生素 B12 以及天然牛磺酸,有助於守護大腦及心臟的健康。
學名:Uroteuthis edulis
俗稱:小管、小卷、中卷、透抽
物種描述:我國周邊海域的鎖管種類約 3 屬 7 種,其中以「劍尖槍鎖管」最為常見。分布範圍為印度洋、西太平洋海域,自日本海、中國東海向南延伸至印尼、泰國等熱帶海域與澳洲北部海域,並向西延伸至印度洋,南至莫三比克;臺灣則分布於周圍 10 ~ 300 公尺的陸棚海域,屬洄游性物種,成體在外洋生活,於繁殖季迴游至產卵場產卵。主要漁場為南東海,魚法為棒受網與拖網,新北、基隆二市的產量及產值佔全臺 80% 以上。盛產期以 6 ~ 8 月為主,多以川燙、煎烤等方式料理,是國人最常食用的海鮮之一。
學名:Thunnus obesus
俗稱:大目仔、大眼鮪、大目串、串仔(澎湖)
物種描述:廣泛分布於全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,屬大洋中上層洄游性魚類,出現於 13 ~ 29℃ 的水域,常依季節變化在水表層或溫躍層間活動。主要以洄游性之小型魚類(如鯖魚)為食,亦捕食甲殼類及頭足類等。一般漁法包括延繩釣、圍網及流刺網等。臺灣各地均產,東部及南部產量最多,是重要的漁獲之一。可加工或作生魚片,各種烹煮調理皆宜。
學名: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
俗稱:四絲馬鮁、竹午、大午、午仔、鬚午仔(澎湖)、發鬚午仔(澎湖)
物種描述:分布於印度洋、西太平洋區海域,包括印度至東南亞及澳洲北部等沿海,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地形環境,包括沿岸、河口、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。具群棲及季節洄游性,常成群洄游,會隨著漁期到來而大量湧現。臺灣自東南亞引進人工養殖,因不耐寒,養殖戶主要集中在屏東及高雄。肉質細緻鮮美,為高經濟價值魚種,適合各種料理方式。
學名:Mugil cephalus
俗稱:青頭仔(幼魚)、奇目仔(成魚)、信魚、正烏、烏魚、正頭烏、回頭烏
物種描述:分布於全世界各溫、熱帶海域的沿岸,主要棲息環境為沿岸沙泥底水域。以浮游動物、底棲生物及有機碎屑與微藻為食。臺灣四周海域均有產,每年冬至過後,會洄游南下產卵,經過臺灣海峽,因此有「信魚」之稱。捕撈魚法為刺網、扒網、巾著網等,亦可完全養殖,為臺灣淺海養殖之重要魚種。母魚魚卵可乾製為烏魚子,俗稱「烏金」,是桌上佳餚,雄魚精巢亦可供食用,屬高經濟價值魚種。
學名:Penaeus vannamei
俗稱:白蝦、南美白蝦
物種描述:原產地在美洲西岸自加州沿海至秘魯北部海域。棲息於 1 ~ 72 公尺水深之沙泥底質海域,外表呈灰白色,以有機碎屑為食。由於肉質甜美 Q 彈,環境適應性高,抗病力佳,目前已大量取代「草蝦」,成為臺灣主要放養的蝦種,臺南、屏東、嘉義為主要產地。
以上臺灣常見水產品介紹,主要摘錄自臺灣魚類資料庫、縱橫魚蝦貝類網、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、臺灣生命大百科。